在德國近代史上,宮殿廣場(Schlossplatz)是作為德國皇權(quán)的標志而存在的。1443年,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在此地興建皇宮,幾百年來不斷增改建,在這座龐大的建筑物四周最終形成宮殿廣場,與著名的柏林大教堂隔斯普雷河相望。城市圍繞宮殿廣場向四周蔓延,逐漸形成了柏林的中心區(qū)——米特區(qū)(Mitte)。 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柏林分裂成東西兩部分,皇宮所在的市中心歸屬于東柏林,雖然宮殿建筑體未受戰(zhàn)火嚴重波及,卻因它所代表的封建色彩而于1950年被爆破拆毀,第二年改名為馬克思—恩格斯廣場。1970年代,東德政府在這塊基地上修建了一座長180米、寬85 米、高25米的長形透明建筑——共和國宮?,F(xiàn)在宮殿廣場上的凱旋門與廣場南面的國會大廈構(gòu)成了一道風(fēng)景。